报名 | 录取查询
您现在的位置是 : 主页 > 招生就业 > 就业指导 >
“用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

发布时间:2018-06-11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相似的经历,不一样的感受。作为一家民营电池厂的老总,胡太国说,在深圳办厂10多年了,“每年最让他头痛的事就是招工难,尤其是今年最‘邪乎’,出现了内地和沿海甚至到东南亚一带去抢技工的现象。”
“用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北京市道源资讯管理公司何峰认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很多企业在转型升级,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而“有人无技”已经成为制约当下中国产品质量再提高的瓶颈。
作为人口资源大国,中国技工状况到底如何?为何每年都会出现民工紧缺现象?制约民工技能提高的因素在哪里?
现状:供小于求
“供小于求”谈到目前中国技工情况,何峰介绍,从近几年调研的情况看,尽管技工人数在不断增加,但仍难满足企业的需求,目前在生产一线的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
一方面,技工人数在逐年增加。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统计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09年,我国技工学校毕业生人数由53.5万人增加到115.2万人;各个职业技术院校每年培养中、高等职业生近千万人;接受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的人员1.5亿人次,每年用工的人数将近两亿人。
但另一方面,技工缺口情况仍然严重。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提供的最新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度,通过对全国116个城市用人监测看,用人单位对初级工、中级工和技术员等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约占总需求人数的49.3%。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均处于“供小于求”的状况,高级技师和技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89和1.87。
“技工荒”是和中国制造业由数量型逐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结果。”何峰介绍,在粗放型经营时期,旺盛的市场需求或许还能掩盖部分产品质量的缺陷,但随着消费者和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的逐年提高,“好”字当头成为企业发展的主线,因此,对熟练技工的需求就变得日益旺盛。
培训:摆“花架子”
在我国,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为传统的企业培养模式,即通过生产一线岗位磨炼培养,一般需要10年以上时间;另一种是学校培养模式,即通过在职业学校的培养,再经过到企业磨炼,一般需要3到5年。显然,学校培养模式较为快速。
认识到这些问题后,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许多技术人才培养措施。“十一五”期间,中央投入100亿元专项资金,实施了包括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在内的职业教育“四大工程”。在地方和企业层面也开展了多种技工培训形式。如校企联办,共建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像河南组建的数控、电气等9家技工教育集团;江西省确定的36家培养基地等。这么大的培训力度,按说能够基本满足企业的需要,为什么每年还会出现“技工荒”的现象?
“主要原因之一是用人单位和培养人才单位脱节,培养学校重理论轻实践。”河南省一家职业技术开云体育专业买球的老师张冰说,如有些地方职业院校或教育培训完全是走形式,摆“花架子”,下一个文件,开几门课,上报一些学生名单,年终上交一个总结报告就算交差了,至于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本领,往往关心的很少。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于职业类学生每学年有3000元左右的补贴,也不排除有些学校有借此骗取国家补贴的可能。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彻底改变培养方式。张冰建议:一要加大实战技能培训,开展订单培训;二要突出专门人才培养,兼顾复合型人才;三要提升人才培养档次,鼓励有条件的开云体育专业买球培养高端人才。
对策:政策激励
“没想到我这样一个普通电焊工,也能和有名望的专家学者一起,享受国务院津贴。”2009年4月,当身着灰色工作装还在车间里忙碌的张高章得知自己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时,激动地这样表述。
张高章是浙江越宫钢结构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2011年是他干焊接工作的第38个年头,每年经他把关的1万多吨产品无一出现质量问题。当年,和他一同获得“国务院津贴”的一线技术工人,浙江省还有5名。
有激励才有人才。北京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8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将高技能人才纳入政府特殊津贴选拔范围,为技工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在国家层面,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职工创新能手等评价激励机制;在地方层面,除了这些鼓励个人“冒尖”的评比之外,各地都出台了相关的技工人员激励制度,有的通过每年举办的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培训,为更多工人提供学习高级技能的平台;有的每年组织一到两次技师或高级技师评审,对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的,分别给予享受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待遇,形成了常态的技工人才激励机制。